高考改革,如何给教育更大天空?

发布时间:2010/6/8 10:53:00      访问次数:238772

近日公布的 《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 (2010-2020年)》(公开征求意见稿),为“海宝一代”绘出求学蓝图。其中,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再次成为关注焦点。高考改革,如何给教育更大天空?专家建言献策。

  自主招生 联考为上

  最新数据显示,上海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60%,高考录取率约为85%,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,竞争的重心上移到对优质高教资源的竞争。针对这一情况,上海的改革举措走在全国前列。其中,复旦、上海交大2006年起探索“预录取”式自主招生模式,通过“自主笔试+面试”的形式每年在上海录取约500名考生。

  高水平大学招生改革如何进一步深化?“上海版纲要”有专门阐述:若干高水平大学探索实行“独立考试、自主招生”的办法。不少专家指出,探索自主招生势在必行。但自主招生不等于高校自主考试,有序步入“联考时代”才是大势所趋。

  目前,绝大多数高校自主招生还是“各自为政”,从报名到笔试、面试往往前后持续四五个月时间。而考生为争取更多进入名校的机会,抱着“都冲一下”的想法,往往会参加多所学校的自主招生选拔。如此三四场“小高考”下来,不仅疲于赶考,更加重了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。

  专家建议,教育部门和高校应设计更好的自主招生方式与流程。如与公布的国家教改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接轨,“探索高水平大学联考”。

  复旦大学研究室主任刘承功坦言,一些发达国家的模式已非常成熟,可以借鉴。如,美国的SAT考试,是全国高中生的“会考”,更是名校录取学生的重要参考之一,在此基础上,学校根据学生高中各科成绩总评、教师推荐信等,选择各自“心仪”的学生。去年起,上海交大、清华大学等已“试水”5校联考,学生一次笔试,可凭成绩同时向其中2到3所学校提出申请。

  专家同时指出,教育部门也应对高校自主招生联考进行规范与统筹,若放任不同的高校各自寻找伙伴“自由恋爱”,很可能造成联考“乱象”,反而有违初衷。

  强化会考 严管出口

  除研究型大学外,本市高职高专院校同样是招生制度改革的“探路者”。2005年起,上海高校专科层次自主招生,高校自主命题、自主录取,考生不需要再参加高考。目前参与的高校已达到24所,每年自主招生1万余人。去年10月,市教委发布《关于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试行细则》,要求上海高中生3年内完成语文、数学、外语、思想政治、历史、地理、物理、化学、生命科学和信息科技等10门学科考试。今后,学业水平考试不仅将取代毕业考试,其成绩还可作为部分自主招生的高职高专学校直接录取的依据。

  此次公布的“上海版纲要”进一步明确,在建立并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,高职高专院校实行“综合评价、注册入学”制度。此举将“解放”更多学生,不用再多考一次高职高专的笔试,即可接受学校选拔。

 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章仁彪教授认为,此次纲要征求意见稿中强化了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这一“会考”的功能,这为各类学校选拔学生提供了更为灵活、多元的通道,使其可根据专业需求更加高效地选择合适学生。但放宽“入口”的必要条件是严管“出口”,这对高校全程控制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。若能真正做到“宽进严出”,也将反向推动考生更加谨慎地选择学校、专业,从而形成良性循环。

  分类入学 因材施教

  高考制度改革,是中学、甚至小学教育模式改革的信号灯、指挥棒。“上海版纲要”专门阐述:改革按照“多元评价、多次考试、自主选择、自主招生” 的原则,解放“高水平大学和高职高专学校”两端,稳住“其他本科高校”这一中段,意在铺就“多车道”的成才之路。专家指出,这为中小学教育辟出更广阔的天空,同时提出挑战。

  特级校长杨明华说,打破高考“大一统”的努力,建立多元录取机制的改革思路,有利于中学更好地因材施教,这也与征求意见稿中“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”、“增强普通高中教育的开放性和选择性”等目标契合。中学可在夯实基础学科教育的同时,针对文科、理科、工科等不同特点的高校,给学生提供多元的课程选择。而减去过重的应试教育负担后,学生也有更多余力按照自身兴趣探索、创新。

  更值得一提的是,如此“分类入学考试”,学生得以“量才而考”,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考试:成绩好的,冲刺名校联考;成绩中游的,搏击全国统考;成绩稍弱的,也不必勉强高考当“陪练”,直接选择喜欢的专业进入专科学习。

  学校、社会舆论等都应以此加强引导,帮助学生、家长缓解焦虑,不再过度关注一次高考结果。

 

推荐】【字体: 】【打印】【关闭